而
  • 复制
ér
  • 而部
  • 共6画
  • 一级汉字
  • 常用字
  • 通用字
  • 独体字

【而】字的概述

【而】字的笔顺

  • 1
    2
    3
    4
    5
    6

【而】字的意思

    ér
  •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 详细解释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4.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5.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6.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9.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而翁

    10.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15.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néng
  • 详细解释

    1.

    2.才能。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3.能够。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而】字的引证解释

  1. 表示并列关系:《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表示转折关系:《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3. 表示递进关系:《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4. 表示因果关系:《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5. 表示修饰关系:《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而】字的翻译

  1. while
  2. und
  3.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