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格杀勿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杀死而不论罪”,即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经审判直接处决某人,而不追究其法律责任。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极端情况下的紧急措施,如战争、叛乱或严重犯罪行为。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格杀勿论”常用于描绘紧张、危险的情境,增强故事的紧迫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夸张或比喻,表示对某事的极端态度或决心。在法律或军事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则有更具体的含义,指代特定的法律授权或军事命令。
示例句子
- 在战争期间,敌方**一旦被捕,格杀勿论。
- 警方接到命令,对持械抢劫的歹徒格杀勿论。
- 古代将军在战场上对逃兵格杀勿论,以维持军纪。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就地正法、立即处决 反义词:宽大处理、从轻发落
同义词“就地正法”和“立即处决”都强调了迅速和无条件的处决,而反义词则强调了宽容和减轻处罚的态度。
词源与演变
“格杀勿论”源自古代军事和法律实践,特别是在战乱时期,为了维护秩序和安全,有时需要采取极端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军事和法律领域,也出现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格杀勿论”反映了社会对于秩序和安全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更多地体现了法律和道德的冲突,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权衡生命和秩序的复杂性。
情感与联想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冷酷和决绝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暴力和死亡。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深层次思考,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考验。
个人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法律或军事行动中的极端情况,但在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因为它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和法律后果。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格杀勿论”用于描绘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鼓隆隆,血染沙场,
将军令下,格杀勿论。
生死一瞬,英雄泪长,
历史长河,铭记此章。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场的画面,士兵们在将军的命令下无情地执行“格杀勿论”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战鼓声、刀剑碰撞声和士兵的呐喊声。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oot to kill”或“kill on sight”,这些表达也强调了无条件的处决,但在语境和使用上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格杀勿论”是一个强有力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特定背景,也引发了关于正义、道德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格杀勿论
的字义分解格[ gé ]
1. [更多解释]
杀[ shā ]
1.(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考工记·冶氏》-为杀矢。《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杀坏、杀落、杀坯、杀鸡扯脖、杀人灭口 [更多解释]
勿[ wù ]
1.(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
2.不。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孟子·告子上》-贤者能勿丧。宋·苏洵《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 [更多解释]
格杀勿论
的分字组词格杀勿论
的相关词语bù liǎo gé
不了bù biàn jià gé
不变价bù míng yī gé
不名一bù jū yī gé
不拘一yī bǐ mǒ shā
一笔抹qī shā
七sān shā
三sān shā sān yòu
三wù wèi zuǒ yòu tǎn
wù yǐ è xiǎo ér wéi zhī,wù yǐ shàn xiǎo ér bù wéi
wù jiǎn zhī huì
wù jiǎn zhī huān
yī yuán lùn
一元yī dìng zhī lùn
一定之yī jiā zhī lùn
一家之yī gài ér lùn
一概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