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ìnghǎisānzǒngbīng
拼音
dìnghǎisānzǒngbīng
繁体
定海三總兵
定海三总兵的意思

基本定义

“定海三总兵”是指清朝时期镇守定海(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的三位高级军事指挥官。这三位总兵通常负责定海地区的海防和军事事务,是当时地方军事力量的最高指挥官。

语境分析

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定海三总兵”常被提及,用以讨论清朝的海防体系和军事组织。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当时的军事氛围或战争场景。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历史爱好者或学术讨论中。

示例句子

  1. 清朝时期,定海三总兵的职责是保卫沿海地区免受外敌侵扰。
  2. 在历史档案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定海三总兵的详细记载,包括他们的军事行动和日常管理。
  3. 定海三总兵的设立,反映了清朝对海防的重视。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海防总兵、沿海总兵 反义词:内陆总兵(指负责内陆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词源与演变

“定海三总兵”这个词汇源自清朝的军事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历史研究和教育领域,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清朝时期,定海三总兵的设立与当时的海防需求紧密相关。这个职位反映了清朝政府对海洋防御的重视,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军事组织结构。

情感与联想

提到“定海三总兵”,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海战、军事纪律和忠诚。这个词汇可能唤起对历史英雄和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个人应用

在历史学*中,我曾研究过定海三总兵的职责和他们在特定历史**中的作用,这让我对清朝的军事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创造性使用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海战的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定海三总兵,旗扬风浪间,忠诚护国土,英名传千古。”

视觉与听觉联想

想象一幅画面:三位总兵站在定海的城墙上,眺望波涛汹涌的海面,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笛子,营造出一种古代战争的氛围。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军事职位可能被称为“海军上将”或“海岸警卫队指挥官”,但这些词汇与“定海三总兵”在历史背景和职责上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定海三总兵”这个词汇对我来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不仅帮助我理解历史,也让我思考军事组织和领导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可以丰富我的词汇量,并增强我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

定海三总兵

的字义分解
拼音dìng部首总笔画8

定[ dìng ]
1.(会意。从宀(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2.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引证】 《说文》-定,安也。《诗·大雅·桑柔》-靡所定处。《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礼记·月令》-以待阴阳之所定。《史记·留侯世家》-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组词】 定迭、定害、定帖、定昏
[更多解释]

拼音hǎi部首总笔画10

海[ hǎi ]
1.(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沿海、海岳、海藏
[更多解释]

拼音sān部首总笔画3

三[ sān ]
1.(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广韵》-三,数名。《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三木、三节、三学、三衙、三巡、三休、三脚猫三班六房、三已、三五
[更多解释]

拼音zǒng部首总笔画9

总[ zǒng ]
1.(形声。从糸(mì),悤(cōng)声。糸是细丝,细丝常聚合成一束,故从糸。本义:聚束;系扎)。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总,聚束也。《广雅》-总,结也。《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史记·孝景帝》-令徒隶衣七总布。《汉书·王莽传》-总布二匹。《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漱,栉、縦,笄、总。《新唐书》-以麻总发。
【组词】 总发、总角之好、总丱
[更多解释]

拼音bīng部首总笔画7

兵[ bīng ]
1.(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易·说卦》-离为戈兵。《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老子》-兵者,不祥之器。《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解、兵戈
[更多解释]

【定海三总兵】的常见问题

  • 1.
    定海三总兵的拼音是什么?定海三总兵怎么读?

    定海三总兵的拼音是:dìng hǎi sān zǒng bīng

  • 2.
    定海三总兵是什么意思?

    定海三总兵的意思是:鸦片战争中定海战役牺牲的三位爱国将领。1841年9月英军进攻浙江定海,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率部血战,先后阵亡。史称定海三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