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ánzhībìng,qiúsānniánzhīài
拼音
niánzhībìngqiúsānniánzhīài
繁体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意思

基本定义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说一个人患了七年的病,却想要用三年的陈艾来治疗。这里的“艾”指的是一种中药材,陈艾即存放多年的艾草,被认为药效更佳。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有长远的准备和积累,不能临时抱佛脚。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做事要有预见性和长远规划,不能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去解决。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告诫他人要有备无患,或者批评那些平时不努力,临时才急忙应对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医学、管理学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预防和准备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1. 他平时不注意健康,等到病入膏肓了才想起养生,真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2. 公司平时不注重研发,现在市场竞争激烈,想要短时间内赶超对手,简直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3. 学*外语需要长期积累,不能指望短期内突击就能掌握,这就像“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
  • 反义词:临渴掘井、临时抱佛脚、急来抱佛脚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未雨绸缪”强调提前准备,“防患未然”强调预防,而“有备无患”则强调准备的好处。反义词则反映了临时应对和缺乏准备的态度。

词源与演变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原意是指想要称王的人,应该有长远的准备和积累,不能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去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泛指任何需要长期准备和积累的情况。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治未病”和“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这个成语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强调预防和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健康、教育和企业管理等领域。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启发,让人联想到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持续的努力。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有预见性,不能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去解决,这种思想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个人应用

在个人生活中,我常常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例如,在学*新技能或规划职业发展时,我会想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从而更加注重长期的积累和准备。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长路漫漫,唯有坚持。

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在病榻上,周围堆满了陈年的艾草,象征着长远的准备和积累。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段悠扬的音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持续的努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提前准备和预防的思想。

反思与总结

通过深入学和分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我更加理解了提前准备和预防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有其独特的魅力,而且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会更加注重运用这个成语,以提升我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来源
  1.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来源:--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故事
  1. 战国时期,孟子就夏桀和殷纣的灭亡有如下看法:桀与纣失天下就是因为他们丧失了百姓的拥护,如果有君主推行仁政就能统一天下,现今有人想一统天下就像得了7年的病去求蓄积3年以上的艾草灸治一样,不立志施行仁政,那么一辈子也不能统一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例句
  1. 你这样做等于~。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的字义分解
拼音部首总笔画2

七[ qī ]
1.(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礼记·月令》-其数七。《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七出、七年、七秩、七雄
[更多解释]

拼音nián部首总笔画6

年[ nián ]
1.(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更多解释]

拼音zhī部首总笔画3

之[ zhī ]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更多解释]

拼音bìng部首总笔画10

病[ bìng ]
1.(形声。疒形丙声。本义:上古时指重病)。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病,疾加也。《仪礼·既夕礼》。注:“疾甚曰病。”-疾病外内皆埽。《易·说卦》-坎为心病。《左传·襄公十九年》-疾病而立之。王充《论衡·订鬼》-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韩非子·孤愤》-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庄子·达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组词】 病革、病亟
[更多解释]

拼音qiú部首总笔画7

求[ qiú ]
1.(《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更多解释]

拼音sān部首总笔画3

三[ sān ]
1.(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广韵》-三,数名。《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三木、三节、三学、三衙、三巡、三休、三脚猫三班六房、三已、三五
[更多解释]

拼音nián部首总笔画6

年[ nián ]
1.(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更多解释]

拼音zhī部首总笔画3

之[ zhī ]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更多解释]

拼音yì,ài部首总笔画5

艾[ yì,ài ]
1.刈割;斩除。 同: 刈
【引证】 《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饥。
【组词】 艾命

2.治理;安定。 同: 乂
【引证】 《诗·小雅·小旻》-或肃或艾。《汉书》-海内艾安,府库充实。
【组词】 艾安
[更多解释]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的分字组词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的相关词语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常见问题

  • 1.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拼音是什么?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怎么读?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拼音是: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

  • 2.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什么意思?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意思是: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