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一笔抹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一笔将某物完全抹去或否定。基本含义是指完全否定或忽视某人或某事物的价值、成就或存在。
语境分析
-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某个人物的成就或努力的全盘否定,强调一种极端的负面评价。
-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言论或行为的彻底否定。
-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学术讨论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对某个论点或证据的完全驳回。
示例句子
- 他的所有努力都被上司一笔抹杀,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
- 在辩论中,她用强有力的证据一笔抹杀了对方的观点。
- 历史不应该被一笔抹杀,我们应该记住过去的教训。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全盘否定、彻底否定、完全忽视
- 反义词:全面肯定、完全认可、高度评价
词源与演变
“一笔抹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于书法或绘画中用一笔将画面上的某部分完全抹去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动作的含义被引申为对某事物的完全否定。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强调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极端负面评价,反映了社会对成就和努力的重视,以及对失败和否定的严厉态度。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彻底的失败和被忽视的感觉。它可能引发对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反思。
个人应用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团队项目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的贡献被忽视,感觉就像被一笔抹杀了一样,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诗篇,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却被世俗的一笔抹杀,沉入了无尽的黑暗。”
视觉与听觉联想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被涂改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尖锐的批评声。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smiss out of hand”或“completely disregar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完全否定的意思。
反思与总结
“一笔抹杀”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强有力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对某事物的极端否定。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反映了社会对成就和努力的重视。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一笔抹杀
的字义分解一[ yī ]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老子》-抱一而天下试。《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一丝、一碗水往平处端、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人做一人当、一客不烦二主、一动不如一静、一言抄百语、一缘一会、一路功名、一盘一盒、一清如水、一毫不爽、一息恹恹 [更多解释]
笔[ bǐ ]
1.(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笔帕之敬、笔楮难穷 [更多解释]
杀[ shā ]
1.(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考工记·冶氏》-为杀矢。《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杀坏、杀落、杀坯、杀鸡扯脖、杀人灭口 [更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