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束兵秣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捆绑兵器,喂养战马。基本含义是指做好战斗准备,形容军队整装待发,准备作战。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束兵秣马”常用来描绘战争前的紧张气氛和军队的备战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学或历史学,这个成语用于描述古代军队的备战过程。
示例句子
- 将军下令束兵秣马,准备明日的决战。
- 在边境,士兵们束兵秣马,随时准备抵御外敌。
- 历史记载中提到,每当国家面临危机,军队总是束兵秣马,保卫家园。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整装待发、厉兵秣马 反义词:解甲归田、偃旗息鼓
同义词“整装待发”和“厉兵秣马”都强调准备状态,但“束兵秣马”更具体地指向军事准备。反义词“解甲归田”和“偃旗息鼓”则表示结束战斗,回归和平。
词源与演变
“束兵秣马”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束兵秣马,以待其来。”原指古代战争前的准备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准备战斗或迎接挑战的场合。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军事准备和战争是国家大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束兵秣马”不仅是一个军事术语,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的重视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切。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紧张和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战场的紧张气氛和士兵的英勇。它也让人思考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宝贵。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军事话题时,它可以用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历史感。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星辰指引,束兵秣马,等待黎明的号角。”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古代战场的图片或战鼓的声音,可以更好地理解“束兵秣马”的氛围和情感。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harpening the sword”或“preparing for battle”,但这些表达没有“束兵秣马”那么具体和形象。
反思与总结
“束兵秣马”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军事准备,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战争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束兵秣马
的字义分解兵[ bīng ]
1.(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易·说卦》-离为戈兵。《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老子》-兵者,不祥之器。《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解、兵戈 [更多解释]
秣[ mò ]
1.(形声。从禾,末声。本义:喂马的谷饲料) 同本义(如干草、植物、谷草)。
【引证】
杜甫《敬简王明府》-骥病思偏秣。《周礼·天官》-七日刍秣之式。
【组词】
刍秣 [更多解释]
马[ mǎ ]
1.(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马首、马牌子、马曹、马圈、马祭、马绊、马褐、马祸、马图 [更多解释]
束兵秣马
的分字组词束兵秣马
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