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托孤寄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孤儿托付给他人,并将自己的生命寄托于对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危难时刻,将自己的子女或重要事务托付给可信赖的人,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和未来。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托孤寄命”常用于描述英雄或重要人物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后代托付给忠诚的朋友或部下,如《三国演义》中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情境描述可以用更现代的语言表达。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分析特定历史**或法律案例中的信任和责任问题。
示例句子
- 在临终前,老将军将他的独子托孤寄命于他的忠实副手。
- 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国王决定将年幼的王子托孤寄命给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
- 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将年幼的女儿托孤寄命给了最信任的朋友。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托付、委托、寄托 反义词: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同义词“托付”和“委托”强调的是将责任或任务交给他人,而“寄托”则更多地强调情感上的依赖和希望。反义词“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则强调不依赖他人,自己解决问题。
词源与演变
“托孤寄命”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在战争和政治动荡时期,人们常常需要在临终前安排好后代的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军事或政治领域,也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信任和责任问题。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托孤寄命”体现了对忠诚和信任的高度重视。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尤其是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能够托付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给他人,显示了对对方的极大信任和尊重。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庄严和敬重。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忠诚伙伴,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展现的勇气和智慧。这种情感反应影响了我对信任和责任的理解和表达。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遇到“托孤寄命”的情境,但我曾在工作中遇到需要将重要项目托付给同事的情况。这种信任的建立和维护,让我深刻体会到“托孤寄命”背后的责任和承诺。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雨飘摇的夜晚,
我将希望托孤寄命,
于你,忠诚的守护者,
愿星光照亮前行的路。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位老者在临终前,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一位忠诚的战士,画面中充满了庄严和希望。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首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表达这种庄严和命运的交托。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情境可以用“trust with one's life”或“entrust with one's legacy”来表达,虽然不如“托孤寄命”那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也体现了类似的信任和责任概念。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托孤寄命”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信任和责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现代社会中值得我们学和传承的价值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信任和责任的培养,以及如何在适当的情境下运用这个成语来丰富我的表达。
托孤寄命
的字义分解托[ tuō ]
1.推。同“拓”。
【引证】
《玉篇》-托,推也。《集韵》-拓,手推物也。或作托。
3.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更多解释]
孤[ gū ]
1.(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更多解释]
命[ mìng ]
1.(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使也。汉·蔡邕《独断》-出君下臣名曰命。《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文选·闲居赋序》注-凡尊者之言曰命。《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吕氏春秋·孟春纪》。注:“命,令也。”-命田舍东郊。《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清·周容《芋老人传》-命妪煮芋。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组词】
命酌、命席、命酒、命乐、命官、命材、命事、命使、命将、命相、命讨、命教 [更多解释]
【托孤寄命】的常见问题
- 1.托孤寄命的拼音是什么?托孤寄命怎么读?
托孤寄命的拼音是:tuō gū jì mìng
- 2.托孤寄命是什么意思?
托孤寄命的意思是:寄命:以重要事宜相委托。临终前,将孤儿及重要事情相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