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亡猿灾木”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亡猿灾木”是对“猿啸哀”和“落木萧萧”的概括,意指猿猴因悲伤而哀鸣,树木因风灾而凋零,形容环境凄凉,景象悲惨。
语境分析
- 文学语境:常用于描绘荒凉、悲凉的自然景象,或比喻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的境况。
- 口语语境:较少直接使用,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文稿中。
- 专业领域:在生态学或环境科学中,可能用来描述自然灾害后的生态破坏。
示例句子
- 在这片亡猿灾木的景象中,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 战后的城市如同亡猿灾木,到处是破败和哀伤。
- 诗人用“亡猿灾木”来形容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心惶惶。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凄凉、荒凉、萧条、凋零
- 反义词:繁荣、兴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词源与演变
“亡猿灾木”源自杜甫的诗句,经过后世文人的引用和解读,逐渐形成固定的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表达对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的感慨。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景象常被赋予情感和道德的象征意义。因此,“亡猿灾木”不仅描述自然景象,也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忧虑。
情感与联想
这个词汇给人以沉重、悲伤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荒凉、凄惨的景象,引发对生命脆弱性和环境破坏的深思。
个人应用
在描述自然灾害后的景象时,我曾使用“亡猿灾木”来形容那种凄凉和无助的氛围。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风急天高,猿啸哀,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视觉与听觉联想
- 视觉:荒凉的山林,凋零的树木,哀鸣的猿猴。
- 听觉:风声、猿猴的哀鸣、落叶的声音。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solate”或“bleak”,但缺乏“亡猿灾木”所蕴含的诗意和历史背景。
反思与总结
“亡猿灾木”是一个富有诗意和历史深度的成语,它不仅描述自然景象,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亡猿灾木
的字义分解亡[ wáng,wú ]
1.古同“无”。
2.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更多解释]
灾[ zāi ]
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灾燀 [更多解释]
木[ mù ]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墨子·公输》-宋无长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木石、木化石、木芽、木表、木披、木斧 [更多解释]
亡猿灾木
的分字组词亡猿灾木
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