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投笔请缨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下笔,请求参军。这个成语源自东汉时期班超的故事。班超原本是一名文官,后来他放下笔,请求从军,以报效国家。因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文人弃文从武,或表示决心投身于某项事业。
语境分析
-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主人公从文弱书生转变为英勇战士的情节,如古代小说或历史剧。
-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放弃舒适的生活,投身于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或事业。
- 专业领域:在军事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文人从军的特定历史**或现象。
示例句子
- 他原本是一名大学教授,但最终投笔请缨,加入了国际维和部队。
- 在国家危难之际,许多文人投笔请缨,为国家出力。
- 她放弃了高薪的工作,投笔请缨去偏远地区支教。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弃文从武、弃笔从戎
- 反义词:文弱书生、纸上谈兵
词源与演变
这个成语源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他原本是一名文官,后来因为国家需要,他放下笔,请求从军。这个成语因此流传下来,成为形容文人从军或投身于某项事业的典型表达。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往往被视为文弱书生,而投笔请缨则是一种转变,象征着从文到武的转变,体现了文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决心和勇气的联想,它代表了一个人为了更高的目标或理想,愿意放弃舒适和安全,去追求更大的挑战和贡献。
个人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那些考虑放弃舒适生活,追求更有意义事业的人。例如,一个朋友可能因为社会责任感而考虑放弃高薪工作,投身公益事业,这时可以用投笔请缨来表达对他的支持和敬意。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投笔请缨赴边疆, 文人亦能战沙场。 心怀壮志报国恩, 不负青春好时光。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文人放下笔,穿上军装,准备出征的场景。音乐上,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来增强这种决心和勇气的氛围。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放下羽毛笔,拿起剑”(lay down the quill and take up the sword),虽然不如投笔请缨那样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也表达了类似的决心和转变。
反思与总结
投笔请缨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的缩影,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放下舒适,勇敢追求更高的目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投笔请缨
的字义分解投[ tóu ]
1.(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诗·大雅·柳》-投我以桃。《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投注、投食、投绂 [更多解释]
笔[ bǐ ]
1.(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笔帕之敬、笔楮难穷 [更多解释]
请[ qǐng ]
1.情况,实情。 同: 情
【引证】
《墨子·尚同中》-上下请通。《管子·白心》-四璧而知请。
3.(形声。从言,青声。本义:拜访)。 [更多解释]
缨[ yīng ]
1.(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缨,冠系也。《墨子·公孟》-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
【组词】
缨冠 [更多解释]
投笔请缨
的分字组词投笔请缨
的相关词语【投笔请缨】的常见问题
- 1.投笔请缨的拼音是什么?投笔请缨怎么读?
投笔请缨的拼音是:tóu bǐ qǐng yīng
- 2.投笔请缨是什么意思?
投笔请缨的意思是:指弃文就武,请战擒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