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ǐmù,bùjiàntàishān
拼音
zhǐjiàntàishān
繁体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头脑简单"
近义词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的意思

基本定义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一根手指遮住眼睛,就看不见高大的泰山。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因为小事或狭隘的视野而忽视了重要或宏大的事物。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目光短浅、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大局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提醒别人不要因为小事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战略规划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全局观和长远视角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1. 他总是纠结于细节,真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忽略了项目的整体战略。
  2.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不能“一指蔽目,不见泰山”,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合作关系。
  3. 她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真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完全忘记了我们共同的目标。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目光短浅、见树不见林、小题大做 反义词: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洞察秋毫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都与视野的宽窄、关注点的选择有关,但“一指蔽目,不见泰山”更强调因小事而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事物。

词源与演变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原文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用来比喻人的视野受限,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全局观的重要性。

文化与社会背景

文化中,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象征着崇高和伟大。因此,“一指蔽目,不见泰山”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常被用来教育和提醒人们要有宽广的视野和远大的目标。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启发,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小事而失去了对大局的把握。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短视而错失良机的人,同时也激励人们要有远见和全局观。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纠结于小事而忽视了大局的情况。例如,在团队项目中,有人因为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团队的共同目标,这时我就会用“一指蔽目,不见泰山”来提醒他们。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短视之人,错失良机。
远见卓识,方能成事,
全局在胸,方能致远。

视觉与听觉联想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用手指遮住眼睛,试图去看远处的泰山,但只能看到手指和模糊的影子。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种警示的声音,提醒人们不要被眼前的障碍所迷惑。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can'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这个表达与“一指蔽目,不见泰山”有相似的含义,都强调了全局观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这个成语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它教会我要有宽广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全局观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在生活中不要因为小事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的来源
  1. 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来源:-- 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的字义分解
拼音部首总笔画1

一[ yī ]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老子》-抱一而天下试。《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一丝、一碗水往平处端、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人做一人当、一客不烦二主一动不如一静、一言抄百语、一缘一会、一路功名、一盘一盒、一清如水、一毫不爽、一息恹恹
[更多解释]

拼音zhǐ部首总笔画9

指[ zhǐ ]
1.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庄子·骈拇》-骈拇枝指。《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指尺、指掌、指语

6.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14

蔽[ bì ]
1.(形声。从艸,敝声。本义:小草)。
2.遮住,遮掩。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此字本训盖覆也。”-蔽,蔽蔽小草也。《广雅》-蔽,障也,隐也。《周礼·巾车》。注:“车旁御风尘者。”-蒲蔽。《管子》。注:“所以捍车马。”-乘马其蔽五。《淮南子·修务》-景以蔽日。《老子》-故能蔽不新成。楚·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史记》-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阴翳蔽日。
【组词】 隐蔽、屏蔽;蔽天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5

目[ mù ]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易·小畜卦》-夫妻反目。《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目见耳闻目治手营目空一世、目眩神摇、目无下尘、目耗、目指、目眦、目珠、目睛、目精
[更多解释]

拼音bù,fǒu部首总笔画4

不[ bù,fǒu ]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勾、不才、不才之事
[更多解释]

拼音jiàn,xiàn部首总笔画4

见[ jiàn,xiàn ]
1.“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论语·季氏》-见于孔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见得

3.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墨子·公输》-见我于王。
[更多解释]

拼音tài部首总笔画10

泰[ tài ]
1.(形声)。
2.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
[更多解释]

拼音shān部首总笔画3

山[ shān ]
1.(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山灵、山阿、山岩、山隈、山啜、山落、山孤钉、山头、山长、山主、山观、山关
[更多解释]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的分字组词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的相关词语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的常见问题

  • 1.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的拼音是什么?一指蔽目,不见泰山怎么读?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的拼音是:yī zhǐ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 2.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是什么意思?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的意思是:蔽:遮盖;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 3.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一指蔽目,不见泰山的近义词是: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