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ōufěngwángjiàn
拼音
zōufěngwángjiàn
繁体
鄒忌諷齊王納諫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

散文篇名。载《战国策·齐策》,篇题后人所加。齐人邹忌貌美而不如城北徐公,但他的妻、妾、客人都因不同原因,反说徐公不如他。邹忌见到徐公,自叹不如,由此联想到国君的过失也会因臣子的私欲而受到掩盖,因而建议齐王接纳臣民的劝谏。齐王从之,国家因此提高了声望。文章语言精炼,善于运用排比、层递的手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

的字义分解
拼音zōu部首总笔画7

邹[ zōu ]
1.古国名 。春秋时叫“邾国”,又称“邾娄国”。战国时,鲁穆公将其改称为“邹国”。汉置邹县,属鲁国,在今山东省。唐为邹县,历代因之,明清时皆属兖州府。
【引证】 《说文》。朱按,曹姓。邹者,邾娄之合音,战国时穆公改号邾娄为邹,后为楚所灭,若今济南府邹平县之邹。-邹,鲁县古邾国,帝颛顼之后所封。《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

3.又。
【引证】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7

忌[ jì ]
1.(形声。从心,己声。本义:憎恨)。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忌,憎恶也。《国语·晋语》-而忌处者。《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不克不忌。《国语·越语》-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
【组词】 忌恶、忌愤
[更多解释]

拼音fěng部首总笔画6

讽[ fěng ]
1.(形声。从言,风声。本义:背诵;朗读;传诵)。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讽,诵也。《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兴道讽诵言语。《荀子·大略》。注:“谓就学讽诗书也。”按,诗风雅颂三类,以风为之,风借为讽。-少不讽。唐·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西游记》-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
【组词】 讽味、讽经、讽书、讽术
[更多解释]

拼音qí,jì,zī,zhāi部首总笔画6

齐[ qí,jì,zī,zhāi ]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齊,禾麦吐穗上平也。《礼记·曲礼》-立如齐。
[更多解释]

拼音wáng,wàng部首总笔画4

王[ wáng,wàng ]
1.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5.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7

纳[ nà ]
1.(形声。从糸(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纳,丝湿纳纳也。刘向《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
【组词】 纳纳
[更多解释]

拼音jiàn部首总笔画11

谏[ jiàn ]
1.(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谏,证也。《楚辞·七谏序》-谏者,正也。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掌谏五恶。《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周礼·地官》-保氏常谏王恶。《战国策·赵策》-大臣强谏。《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诸葛亮《出师表》-忠谏之路。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为拒谏。
【组词】 谏阻纳质、谏鼓
[更多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常见问题

  • 1.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拼音是什么?邹忌讽齐王纳谏怎么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拼音是:zōu jì fěng qí wáng nà jiàn

  • 2.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什么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是:散文篇名。载《战国策·齐策》,篇题后人所加。齐人邹忌貌美而不如城北徐公,但他的妻、妾、客人都因不同原因,反说徐公不如他。邹忌见到徐公,自叹不如,由此联想到国君的过失也会因臣子的私欲而受到掩盖,因而建议齐王接纳臣民的劝谏。齐王从之,国家因此提高了声望。文章语言精炼,善于运用排比、层递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