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ìnmín
拼音
yìnmín
繁体
印度民族大起義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意思

基本定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Indian Rebellion of 1857),也被称为第一次印度独立战争或印度兵变,是一场发生在1857年至1858年间,由印度士兵和部分印度王公领导的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的起义。这场起义标志着印度从东印度公司统治过渡到英国直接统治的开始。

语境分析

在历史学领域,“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指代这一特定历史。在文学作品中,这一可能被用作背景,探讨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反抗的主题。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印度的历史或英国殖民历史。

示例句子

  1. 历史学家们对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印度民族大起义激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民族意识。
  3. 小说《阴影线》中,作者通过描述印度民族大起义,展现了殖民地的复杂社会结构。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印度兵变、第一次印度独立战争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对比“英国殖民统治”来理解其意义。

词源与演变

“印度民族大起义”这一词汇直接来源于历史**的命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在历史学和相关学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和认可。

文化与社会背景

这一在印度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被视为民族觉醒和反抗殖民统治的象征。它对后来的印度独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情感与联想

这一词汇可能引发对殖民历史的复杂情感,包括对反抗精神的敬佩和对历史创伤的反思。

个人应用

在讨论历史课程时,我曾深入研究过印度民族大起义,这让我对印度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印度民族大起义”作为反抗和自由的象征:

在1857年的烽火中, 印度的心脏跳动着反抗的旋律, 民族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诉说着自由的渴望。

视觉与听觉联想

想象一幅描绘起义士兵和民众的油画,或是聆听一段描绘起义场景的电影配乐,这些都能增强对这一历史**的感官体验。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语言中,如法语(Révolte de l'Inde de 1857)或德语(Indischer Aufstand von 1857),这一**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反思与总结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特定历史*,还反映了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复杂交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

印度民族大起义

的字义分解
拼音yìn部首总笔画5

印[ yìn ]
1.(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官印)。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蔡邕《独断》-玺者,印也。印者,信也。《苍颉篇》-印,验也。《小尔雅》。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玺谓之印。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每字为一印。
【组词】 印务、印券、印佩、印牌、印囊、印曹
[更多解释]

拼音dù,duó部首广总笔画9

度[ dù,duó ]
1.估计,推测。
【引证】 《史记·项羽本纪》-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组词】 忖度、测度;度空儿

3.衡量。
【引证】 《礼记·王制》。释文:“量也。”-度地居民。
[更多解释]

拼音mín部首总笔画5

民[ mín ]
1.(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书·舜典》-黎民阻饥。《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民户、民居、民服、民宅、民望、民牧、民情、民役、民利、民命、民和、汉民;回民;藏民;民壮、渔民;农民;牧民;民膏、民经、民熙物阜、民害、民力、民脂、民财、民纪、民祗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11

族[ zú ]
1.(会意。本义:箭头)。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
[更多解释]

拼音dà,dài,tài部首总笔画3

大[ dà,dài,tài ]
1.“大夫”、“大王”。
2.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10

起[ qǐ ]
1.(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起,能立也。《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诗·小雅·沔水》-载起载行。《礼记·曲礼》-请业则起。《墨子·公输》-子墨子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起大呼。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3

义[ yì ]
1.(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义断恩绝义不容辞
[更多解释]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常见问题

  • 1.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拼音是什么?印度民族大起义怎么读?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拼音是:yìn dù mín zú dà qǐ yì

  • 2.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什么意思?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意思是:1857-1859年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1857年5月10日,起义在密拉特爆发。第二天起义军攻占首都德里。起义波及印度北部、中部、南部的二十个地区。1859年起义遭到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