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曳兵之计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拖着士兵的计策”,比喻在战争或竞争中采取拖延战术,以消耗对方的耐心和资源,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缓慢的行动或策略来逐渐削弱对手的优势。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曳兵之计 常用于描述战争策略,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空城计拖延司马懿的进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拖延战术,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于商业谈判、体育比赛等场合。
示例句子
- 在这次谈判中,他采用了曳兵之计,每次都提出新的条件,让对方疲于应对。
- 面对敌军的强大攻势,将军决定使用曳兵之计,逐步消耗敌人的士气和资源。
- 她知道直接拒绝会引发冲突,所以选择了曳兵之计,慢慢让对方意识到不可能达成协议。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拖延战术、缓兵之计、拖泥带水
- 反义词:速战速决、一鼓作气
词源与演变
曳兵之计 源自古代军事策略,特别是在《孙子兵法》中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扩展到非军事领域,成为描述任何形式拖延策略的通用词汇。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国文化中,曳兵之计 体现了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它强调在面对强大对手时,通过智谋和耐心来取得胜利。这种策略在中国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提及,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情感与联想
曳兵之计 给人一种深思熟虑、沉稳应对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智者的形象,通过冷静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冲突。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曳兵之计 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比如在工作中处理复杂问题时,通过逐步推进而不是急于求成,可能会更有效。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曳兵之计 融入描述智者形象的诗句中,如:“智者行事曳兵计,沉稳应对风云变。”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将军在战场上冷静指挥,士兵们有序撤退的场景。音乐上,可以选择缓慢而深沉的旋律,来表达这种沉稳和策略的感觉。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策略可以用“playing for time”或“strategic delay”来描述,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反思与总结
曳兵之计 是一个富有策略性和智慧的词汇,它不仅在军事领域有重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视角。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我们在复杂情境下的应对能力。
曳兵之计
的字义分解兵[ bīng ]
1.(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易·说卦》-离为戈兵。《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老子》-兵者,不祥之器。《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解、兵戈 [更多解释]
之[ zhī ]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更多解释]
曳兵之计
的分字组词曳兵之计
的相关词语【曳兵之计】的常见问题
- 1.曳兵之计的拼音是什么?曳兵之计怎么读?
曳兵之计的拼音是:yè bīng zhī jì
- 2.曳兵之计是什么意思?
曳兵之计的意思是:指佯败而逃,把敌人引入埋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