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廪给”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廪”和“给”两个字组成。其中,“廪”指的是官方的粮仓,引申为官方的储备或供给;“给”则意味着提供或分配。因此,“廪给”字面意思是指官方提供的粮食或其他物资的供给。
语境分析
在古代中国,“廪给”主要用于描述官方对官员、士兵或特定群体的粮食供给。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绘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或官方政策。在现代汉语中,“廪给”较少直接使用,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
示例句子
- 在古代,官员的廪给是由朝廷直接提供的。
- 这部史书记载了当时廪给制度的详细情况。
- 由于连年战乱,廪给的粮食供应经常中断。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供给、配给、补给
- 反义词:征收、剥夺
词源与演变
“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粮仓。随着时间的推移,“廪”逐渐与官方的供给行为联系起来。“给”字则较早就有提供、分配的意思。两者结合形成的“廪给”一词,主要用于描述官方的供给行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国古代社会,廪给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官员、士兵生活稳定的重要手段。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政府对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组织方式。
情感与联想
提到“廪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官方制度和秩序,以及那种稳定但可能缺乏灵活性的社会结构。这种联想可能会带来一种对古代生活方式的怀旧感,或是对那种严格管理方式的批判。
个人应用
在现代生活中,“廪给”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政治或经济问题时,可能会间接涉及。例如,在讨论社会保障体系时,可能会提到类似“现代社会的廪给制度”这样的表述。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廪给,源源不断,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视觉与听觉联想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的粮仓前,官员们正在分配粮食,士兵和百姓排队领取。这种场景可能会伴随着古代乐器的声音,如古筝或笛子。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方供给制度也有存在,但具体词汇和实施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古罗马,类似的制度可能被称为“annona”。
反思与总结
“廪给”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管理方式,也提供了对古代生活的一种视角。在现代汉语中,虽然直接使用较少,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仍具有重要价值。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及其文化背景。
廪给
的字义分解廪[ lǐn ]
1.(会意兼象形。从人回,象屋形,中有户牖。又作“廪”。“廪”是俗字。本义:米仓)。
2.同本义。
【引证】
《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廩。《荀子·荣辱》。注:“圆曰囷,方曰廪。”-余刀布,有囷廪。《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汉书·五行志》-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荀子·富国》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贾谊《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组词】
廪囷、廪粟、廪庚 [更多解释]
【廪给】的常见问题
- 1.廪给的拼音是什么?廪给怎么读?
廪给的拼音是:lǐn gěi
- 2.廪给是什么意思?
廪给的意思是:亦作"廪给"; 俸禄;薪给; 指科举时代公家给予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谓发给廪禄; 泛指衣食等生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