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榆木疙瘩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榆树的木头疙瘩”。它比喻人思想顽固、不开窍,或者形容事物笨重、难以处理。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思维僵化,不易接受新事物或新思想。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榆木疙瘩 常用来讽刺那些守旧、不愿改变的人物。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某人难以沟通或理解。在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教育或心理学相关的话题时。
示例句子
- 他真是个榆木疙瘩,怎么劝都不听。
- 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就像个榆木疙瘩,怎么也解不开。
- 别指望他能理解新概念,他简直就是个榆木疙瘩。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顽固、死板、僵化、固执 反义词:灵活、开明、变通、机敏
词源与演变
榆木疙瘩 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对榆树木头疙瘩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比喻人的性格特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榆树常被视为坚韧和顽强的象征,因此榆木疙瘩** 这个词汇也带有一种坚韧但不易改变的意味。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反映了人们对变革和创新的期待与对守旧的批评。
情感与联想
榆木疙瘩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阻碍进步的顽固态度。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难以说服或改变的人。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不愿意接受新观点的人,我可能会用榆木疙瘩 来形容他,以此表达我的无奈和对他固执态度的不满。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心,如榆木疙瘩, 岁月打磨,依旧坚硬。 新风吹过,不曾动摇, 守着旧梦,直到天明。
视觉与听觉联想
视觉上,榆木疙瘩 可能让人联想到粗糙、坚硬的木头表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闷、不悦耳的声音,如同敲击硬木的声音。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hard nut to crack”,意指难以理解或处理的人或事。
反思与总结
榆木疙瘩 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性格特征时非常有用,它简洁地传达了一种顽固和不易改变的态度。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并更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榆木疙瘩
的字义分解榆[ yú ]
1.榆树。
【引证】
《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榆,白枌。《礼记·内则》-堇萱枌榆。《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更多解释]
木[ mù ]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墨子·公输》-宋无长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木石、木化石、木芽、木表、木披、木斧 [更多解释]
疙[ gē,yì ]
1.——如:疙蹅蹅(象声词。敲击器物的声音);疙皱(蹙眉。表示烦恼、发愁);疙颤颤(抖动摇晃的样子;颤巍巍);疙秃(头上突起的疮疖)。 [更多解释]
瘩[ dá,da ]
1.一方面指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另一方面也指人思想上的矛盾、疑虑、问题等。 [更多解释]
榆木疙瘩
的分字组词榆木疙瘩
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