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捊膺顿足]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捊、膺、顿、足。这个成语形容极度悲痛或愤怒时,用手捶打胸膛,用脚跺地的动作。它传达了一种情感上的强烈爆发,通常用于描述人在极度悲痛或愤怒时的行为。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捊膺顿足] 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在遭遇重大打击或失去亲人时的悲痛反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情感爆发的场景时,仍然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戏剧表演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人物的情感状态和行为反应。
示例句子
- 当他听到儿子的死讯时,他捊膺顿足,悲痛欲绝。
- 她发现丈夫背叛了她,捊膺顿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 在法庭上,当听到判决结果时,他捊膺顿足,表达了他的愤怒和失望。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
- 悲痛欲绝
- 痛不欲生
- 怒不可遏
反义词:
- 心平气和
- 泰然自若
- 冷静自若
词源与演变
[捊膺顿足] 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捊膺顿足]** 反映了人们对情感表达的一种传统方式。在古代文学和戏剧中,这种表达方式常被用来强化人物的情感深度和戏剧性。在现代社会,虽然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仍然是一个有力的情感表达手段。
情感与联想
[捊膺顿足]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强烈的同情和理解。它让人联想到人在极度悲痛或愤怒时的无助和绝望,这种情感的爆发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个人应用
在个人经历中,[捊膺顿足] 可能不太常见,但在观看电影或阅读小说时,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感爆发场景,这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情感力量。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当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我捊膺顿足,泪如雨下。
心中的痛,无法言说,
唯有这动作,能稍解我愁。
视觉与听觉联想
[捊膺顿足] 的视觉联想可能是一个人在悲痛中捶打胸膛,用脚跺地的画面。听觉联想则是伴随着这种动作的沉重脚步声和捶打声,这些声音强化了情感的强度。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情感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多地通过言语或哭泣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而不是通过身体动作。
反思与总结
[捊膺顿足] 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传达了强烈的情感,还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极端情绪时的共同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拊膺顿足
的字义分解拊[ fǔ ]
1.(形声。从手,付声。本义:抚摸)。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抚循’,古今字也。尧典曰:“击石拊石”,拊轻击重,故分言之。”。-拊,揗也。《汉书·外戚传上》-主拊其背曰:“行矣!”
【组词】
拊扪、抚式 [更多解释]
顿[ dùn ]
1.(形声。从页(xié),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顿,下首也。《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二曰顿首。
【组词】
顿颡、顿筑、顿头、顿膝 [更多解释]
足[ zú ]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易·说卦》-震为足。《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组词】
足心、足炉、足不出户、足衣、足音跫然 [更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