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枕戈待旦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枕着兵器等待天亮”。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时刻警惕,准备随时行动,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枕戈待旦 常用来描绘战士或英雄在战争前夕的紧张状态,如《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守荆州时的情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需要高度警觉和准备的情况,比如工作中的紧急应对或考试前的紧张准备。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安全领域,这个成语特别适用,用以强调持续的警戒状态。
示例句子
- 作为边境的守卫,他们必须枕戈待旦,以防敌人的突然袭击。
- 考试前夕,学生们都枕戈待旦,希望能取得好成绩。
- 在项目截止日期临近时,整个团队都处于枕戈待旦的状态。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严阵以待、戒备森严、警钟长鸣 反义词:高枕无忧、安逸自在、放松警惕
词源与演变
枕戈待旦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枕戈待旦,以待天子之命。”原指士兵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准备随时听从命令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任何需要高度警觉和准备的情况。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枕戈待旦** 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安全的重视,以及对责任和使命的坚守。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警觉和积极准备。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紧张和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战争、挑战和责任。它提醒人们在关键时刻不能放松警惕,需要全力以赴。
个人应用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准备重要考试时感受到枕戈待旦的状态,那种时刻准备、不敢有丝毫懈怠的感觉至今难忘。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星光点点,枕戈待旦,心系远方。”
视觉与听觉联想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战士在夜色中紧握兵器,眼神坚定;听觉上,可能是夜晚的寂静中偶尔传来的金属碰撞声。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tenterhooks”或“on edg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紧张和准备的状态。
反思与总结
枕戈待旦 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绘了一种军事上的警戒状态,也适用于各种需要高度警觉和准备的情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枕戈待旦
的字义分解戈[ gē ]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2.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书·顾命》-执戈上刃。《书·牧誓》-称尔戈。《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更多解释]
待[ dài,dāi ]
1.[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2.[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更多解释]
旦[ dàn ]
1.(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
2.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世说新语·贤媛》-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左传·成公十六年》-旦而战,见星未已。清·方苞《狱中杂记》-号呼达旦。《乐府诗集·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组词】
旦日、旦明 [更多解释]
枕戈待旦
的分字组词枕戈待旦
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