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义
“义正辞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言辞严肃,理由正当充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态度严肃,言辞有力,理由充分,不容置疑。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义正辞严”常用于描述人物在辩论或演讲时的表现,强调其言辞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在争论或解释时的严肃和有力。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辩论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专业人士的言辞。
示例句子
- 他在会议上义正辞严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 律师在法庭上义正辞严地辩护,使得陪审团对被告的罪行产生了怀疑。
- 这篇文章义正辞严地批评了当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理直气壮、言之凿凿、铿锵有力
- 理直气壮:强调理由充分,说话有底气。
- 言之凿凿:强调说话确凿可信。
- 铿锵有力:强调声音有力,有节奏感。
反义词:含糊其辞、支吾其词、吞吞吐吐
- 含糊其辞:强调说话不明确,模棱两可。
- 支吾其词:强调说话躲闪,不直接。
- 吞吞吐吐:强调说话不流畅,犹豫不决。
词源与演变
“义正辞严”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义正”和“辞严”两个词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义正”指的是道理正当,“辞严”指的是言辞严肃。这个成语在历史上一直用来形容言辞的严肃性和正当性,没有太大的变化。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言辞的严肃性和正当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儒家文化中,君子应该言而有信,言辞严肃,这是对个人品德的一种要求。因此,“义正辞严”这个成语在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严肃和权威。联想到了法庭上的律师,或者是政治家在重要场合的演讲,给人一种不容置疑的感觉。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学术辩论中使用过“义正辞严”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位教授的发言,他的观点清晰,论据充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义正辞严声如钟,
真理昭昭不容蒙。
言辞铿锵震四方,
正义之声永流传。
视觉与听觉联想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严肃的演讲者在台上发表演讲,听众认真聆听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铿锵有力的演讲声,回荡在会议室或法庭中。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ak with authority”或“speak with conviction”,强调说话的权威性和确信度。
反思与总结
“义正辞严”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在表达严肃和有力的观点时更加准确和有说服力。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义正辞严
的字义分解正[ zhèng,zhēng ]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正阳、正锋、正院、正分、正胁、正位、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更多解释]
辞[ cí ]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更多解释]
义正辞严
的分字组词义正辞严
的相关词语